考古实证!我国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史

发布时间:2023-03-13  来源:抚州市博物馆  阅读次数:

文博圈按  3月12日,陕西省考古学会发布“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名单,西安三殿汉代古桥遗址、旬邑西头遗址、秦汉栎阳城遗址、靖边清平堡遗址、洛南县夜塬遗址、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成功入选。其中,洛南夜塬遗址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史,将洛南盆地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至少延伸了30万年,使得洛南盆地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存在百万年前人类活动信息的重要地区之一。


640.png


百万年来远古人类活动的清晰轨迹


1995-2013年,位于东秦岭地区洛南盆地的旧石器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旧石器遗址分布最密集、出土石制品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盆地内发现的丰富而典型的手斧、三棱手镐、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阿舍利工业类型石器,对研究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同时,洛南盆地的旧石器考古仍有一些亟待探索和解决的科学问题。一方面,距今80万年前,洛南盆地已有古人类活动线索,由于系调查确认,遗物数量非常少,文化面貌不详,而秦岭北麓蓝田地区、秦岭南麓汉中盆地,均有百万年前人类活动的确切证据,因此很有必要继续在洛南盆地加大工作力度,探寻更早时期人类活动的证据。另一方面,距今50万年-25万年前后,以洛南龙牙洞为代表的穴居人群的石器技术为简单石核石片技术,而旷野地带人群的石器技术尚不确切;距今25万年-5万年前后,旷野地带的人群已掌握阿舍利技术,穴居人群的石器技术则不确定;这两类人群的石器技术差异的原因尚不十分确切,仍需进一步开展工作。


上述问题的解答,有赖于继续探寻和发掘早于25万年的旷野遗址和时代稍晚的洞穴遗址,近年来包括夜塬遗址在内的一批重点遗址逐渐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夜塬遗址发现于2011年,位于洛南盆地西部,处在南洛河与其南部支流县河之间的第二级阶地部位,属于旷野类型旧石器遗址,距离洛南县城中心约4千米。


遗址处在一处孤立的岗地之上,地层堆积深厚,具备完善和细化洛南盆地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可能。

640.jpg

洛南夜塬遗址位置图

640 (1).jpg
洛南夜塬遗址远景(东南-西北)
640 (2).jpg
洛南夜塬遗址附近数字高程模型


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为配合洛南县翠微花园工程项目建设,保护和抢救历史文化遗产,完善和细化洛南盆地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商洛市博物馆、洛南县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本次发掘区位于近水向阳、堆积最厚、出露遗物最丰富岗地东南部。布设5米×5米探方20个,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单个探方内以1米×1米为单位进行记录。发掘中有效结合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方法,按照土质、土色、包含物区分文化层,文化层内以10厘米为水平层进行发掘。为保障安全,采用大面积揭露,分段内收、加固稳定的方法,每向下发掘2米,整个发掘区西壁、北壁内收,并打支撑;东壁、南壁在提取资料后,不再保留,使发掘区面向东、南方向呈开放式。发掘中,精确记录了遗物分布、三维坐标和倾向、倾角、长轴等产状信息。同时,开展了石器分析、地貌分析、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光释光测年、古地磁测年、古环境分析、三维建模等工作,力求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更加全面地揭示遗存内涵。

640 (3).jpg


洛南夜塬遗址发掘工作照-标本编号

640 (3).png
洛南夜塬遗址发掘工作照-无人机摄影


发掘证实,遗址地层堆积厚达24米,可划分为36层:第1-4层为表土和近现代堆积,第5-35层为旧石器时代堆积,最底部的第36层为含石制品的河流相洪积-砂砾石层。


640 (4).jpg
洛南夜塬遗址地层剖面-西壁


总计出土石制品12000余件,类型包括备料、石核、石片、修理的工具、断块和碎屑。经河流阶地地貌研究、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对比、磁化率分析、光释光测年可知,夜塬遗址下部含古人类文化遗存的第36层在不晚于距今11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晚期便已形成,当时人类的石器加工技术属于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工具主要为简单修理的砍砸器、刮削器等;


640 (5).jpg
洛南夜塬遗址第36层石制品分布状况-由东向西

640 (6).jpg
洛南夜塬遗址第一期石制品-早更新世晚期砾石层出土石制品


距今约78万年至25万年前后的中更新世早期至中期,虽仍为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但古人类的石器技术持续进步,工具中新出现了单面修理、形态较规整的手镐;


640 (2).png
洛南夜塬遗址第12层石制品分布状况

640 (7).jpg
洛南夜塬遗址第二期石制品-中更新世早期至中期


从距今约25万年的中更新世晚期开始,人类活动进入繁盛期,并一直延续至距今10万年左右的晚更新世早期,古人类在此期间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物,在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继续发展的同时,新出现了形态规整,修理精细的手斧、三棱手镐、薄刃斧、大型石刀等具有阿舍利技术特点的工具。


640 (8).jpg
洛南夜塬遗址第5层原位埋藏的手斧

640 (9).jpg
洛南夜塬遗址第三期石制品-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各类修理的工具


收获和意义


一是通过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了洛南盆地第二级阶地部位的地层堆积物,获得了盆地内深度最大、序列最完整的地层剖面,对于建立洛南盆地的标准地层剖面、构建旧石器遗址年代序列、研究不同时期古人类活动强度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是确认了洛南盆地存在百万年前人类活动的证据,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史,将洛南盆地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至少延伸了30万年,使得洛南盆地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存在百万年前人类活动信息的重要地区之一,进一步彰显了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研究中国远古人类与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出土遗物数量众多、内涵丰富,且在不同时期地层中均有发现,初步构建起了洛南盆地百万年以来古人类石器技术的发展脉络。洛南盆地古人类石器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秦岭南麓的汉中盆地、秦岭北麓的蓝田地区在宏观上具有较多的一致性,并以阿舍利技术更加流行为显著特色,因此夜塬遗址的发掘对于洛南盆地和整个秦岭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


四是再次发现有层位关系清晰、种类和数量较多的阿舍利类型石器组合,进一步确认了该类器物在洛南盆地及秦岭地区的流行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初步证明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与阿舍利技术可能为不同时期人群所掌握的石器技术,反映了中更新世晚期一次重要的人群迁徙扩散和文化交流事件。因此,这一发掘成果为中国境内阿舍利技术的出现和流行时代、早期人类的迁徙扩散以及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转载:文博圈)



 
扫码加视频号
扫码加微博号
扫码加公众号

交通地理|参观须知| 语音导航|展厅分布

地址: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迎宾大道586号

邮箱:fzbwg@163.com